= 创作分享 =
技术讨论
关于IC2高效率下的一核两电建造范例与存在问题分享 ...
smilesadness

关于IC2高效率下的一核两电建造范例与存在问题分享

smilesadness 于 2024-1-14 10:30 ( 10月前 ) 发表在 [讨论] 分类。 [复制链接] [只看楼主] [打印]
2232 2
本贴模组名片
工业时代2 (Industrial Craft 2)
[ban:title_menu][h1=简介]工业时代2(Industrial Craft 2),是围绕 Minecraft 生活现代化和生产自动化两个主题而展开的 Minecraft 模组,由 IndustrialCraft2 DevTeam 开发并维护。它在工业时代 1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引入了名为 [EU] 能量单元 (Energy Unit) 的电力能源系统,..
本帖最后由 smilesadness 于 2024-1-14 22:20 编辑

前言:
本帖基于“尽可能榨干IC2燃料棒的价值”的前提进行讨论,因此本帖的方案在造价及功率上和网上常见的核电方案会存在一定差距。
假如你不在乎燃料棒的成本,而更关注整个方案的基建成本及功率,请直接右上角。
假如你觉得本帖的方案没有意义,请不要回复“不如420”,请让它自然地沉掉。

1.自己编的名词解释:
一核两电:核电站中的燃料棒直接发了“一份电”以后,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发出的热量收集起来,然后在流体核电中释放出来,获得热冷却液,进而再发“一份电”。通常可分为“发热”、“二级热交换”、“流体核电”三段。想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总电量,除了提升燃料棒本身的发电及发热以外,核电站本身尽可能不进行散热。
“热介质”:储存热量的“容器”,常见的有冷却单元(IC2、GT5)、反应堆热交换器等。
冷却单元:不会主动与反应堆和周围元件交换热量的大号容器。4360强冷的常客,没有装GT5的情况下可以将用过的冷却单元放入流体核电,但是它不会主动传递热量,需要靠元件交换器等其他元件将热量“吸”出来。GT5给在核电站用过的冷却单元添加了一个nbt,使其无法直接在流体核电使用,因此必须在二级热交换将热量转至反应堆热交换器中。据不可靠消息,FTB wiki的GT5的changelog曾记录,冷却单元写入nbt的时间早于大冰箱冷却冷却单元。
反应堆热交换器:主动和反应堆交换热量(最大72点)直至自身耐久百分比与反应堆堆温百分比一致,不会主动与周围元件交换热量。能同时在核电站和流体核电中正常工作。
“发热”段:制造热量的核电站,内含燃料棒和“热介质”。生成“一核两电”中的一份电。
“二级热交换”段:将“发热”段的“热介质”中的热量转到另一种“热介质”的核电站。如果“发热”段的“热介质”为冷却单元,且整合包加了GT5,那么这个段为必须。
“流体核电”段:将“热介质”中的热量转至冷却液,恢复“热介质”的耐久的流体核电站。生成“一核两电”中的另一份电所必需。
物流mod:各段之间需要一个能将符合meta的物品取出的物流mod,AE2、OC、CC、史蒂夫工厂应该都行。

2.1.设计的初步方向:
2.1.1.是否使用反射板?
由于有大量的物品交换,使用有耐久的反射板相当于同时要往里塞2种物品,除OC、CC应该伺候不了,刚好这俩我都不会。
GT5有无限耐久的反射板,因此我将靠它提升燃料棒的效,本帖也将效率7为主。如果你没有无限耐久的反射板,那就换个效率差一点的摆法好了。

2.1.2.使用什么“热介质”?
由于我没有习得“二级热交换”段的摆法原理,冷却单元和反应堆热交换器都不主动与周围交换热量,即使元件交换器满额工作也只有36点,因此我选择反应堆热交换器并取消“二级热交换”段。

2.2.“发热”段设计:
随手把燃料棒堆在一起,用反射板围起来使之达到效率7(不打算用反射板就直接不放),把剩下的位置放满反应堆热交换器。没有反射板的话,反应堆热交换器和燃料棒挨着放也行。

一个效率7发热448,一个反应堆热交换器吸热72。为了尽量让发热和吸热尽可能相近,6个四联铀棒较为适合。此时整个反应堆发热2688点,吸热2736点(由于元件替换和堆温低的时候元件反向传热到反应堆,实际吸热难以计算),堆温变化极大,核电站用IC2NC的温度监控器控制开关保命(设定的温度可以保守一点选7000)。

2.3.物流:
本帖使用最常见的AE2为例,随便摆摆:

ME接口用来提供测试用的反应堆热交换器的,物质聚合器则是销毁。忽略掉不需要的部分之后其实只有电源、存储面板、输出总线、输入总线。
输入总线放满加速卡以保证尽可能快地填充新的反应堆热交换器。
输出总线标记一个尽可能低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放一张模糊卡,在模糊卡新增的按钮选择50%。此时输出总线将在网络内的容器(存储总线所指向的核电站)寻找反应堆热交换器,并将耐久低于50%的热交换器抽出网络。剩下的位置也塞满加速卡。

2.4.“流体核电”段:
从这里随便“抄”一个摆法:一种核电新思路:一核两电(电热混合堆)的应用
抽取恢复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的方法可以参照2.3如法炮制。
注意:刚合成出来的元件和使用过又恢复耐久的元件不是同一个东西;存储总线接反应堆访问接口。

2.5.组装:
足够大的满耐久反应堆热交换器的容器→若干个“发热”段核电站
                     ↑                                                        ↓
若干个“流体核电”段流体核电←足够大的空耐久反应堆热交换器的容器
按理论值计算:2688/672=4,即1个“发热”段核电站搭配4个“流体核电”段流体核电,做出来的东西无论跑起来如何,它都算一核两电了。假如再检测满耐久反应堆热交换器的储量作保险,那就更稳了
发表于 2024-1-14 10:30: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 举报

该帖共收到 2 条回复!
smilesadness
本帖最后由 smilesadness 于 2024-1-14 22:18 编辑

3.对运行中的存在问题的探索:
3.1.“流体核电”段流体核电没有达到预期的散热效率:
假如“流体核电”段的AE网络输出总线设置的是“取出满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在反应堆热交换器即将完全恢复耐久的时候,散热的速度大幅降低,排空剩下的热量所需的时间甚至比前半段正常工作的时间还长。
步进分析“流体核电”段的摆法可得:反应堆热交换器即将完全恢复耐久的时候,前一个反应堆热交换器即使向反应堆满额传输了热量,紧接着的下一个反应堆热交换器就很难再满额传输热量了。而常见的摆法多含有连续的多个反应堆热交换器。
办法1:将“流体核电”段的AE网络输出总线设置为“取出75%以上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AE2就只有99%、75%、50%、25%可选/悲)。
方法2:重新找一个反应堆热交换器和足量散热交替排列的摆法:

反应堆热交换器放热72点,2个超频散热器吸热也是72点,很合理。3个1组,刚好能放18组,也很合理。无论什么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都停在meta144,甚至直接标记这个meta都行(
由于超频散热器不能全周期工作,所以这个摆法需要配合一个RS锁存器和一个时钟:时钟的周期相当于冷却一个反应堆热交换器然后自己又把堆积的热量散掉的时间,可通过反应堆热交换器的储热量的平均值(保守点可以换成最大值)/40然后向上取整。RS锁存器控制该流体核电是否接受反应堆热交换器,通过时钟和流体核电储存的反应堆热交换器的数量改变状态。假如数量不足不足以改变RS的状态,可以从空耐久反应堆热交换器的容器抽取(AE控制优先级),也可以再加一个倒计时器控制允许输入的时间。

3.2.反应堆热交换器实际利用的存热量太低:
仅利用了25%-50%这一段的耐久,相当于单位时间下AE需要处理的数量翻倍,系统稳定性降低、卡顿增加。
办法1:“发热”段核电站设置为“取出25%以下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
办法2:换一个能够自定义耐久范围的物流mod,理论上各种编程类mod(OC、CC)都行,但是我都不会。

3.3.“流体核电”段核电站停机时间大幅增加:
如“发热”段核电站已设置为“取出25%以下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温度监控器则须设置在7500以上,距离刷岩浆的85%堆温已相差无几。反应堆频繁停堆,发热效率骤减。
办法1:加反应堆隔板,以高热容反应堆隔板为宜(1.7.10一块+2000堆温上限).
办法2:大量使用反应堆访问接口、反应堆红石接口尽可能地“远程访问”核电站,只要不炸就使劲拉堆温,要是核反应仓融了就愿赌服输。

3.4.没有位置了(?)。
办法1:少放一个反应堆热交换器来多放一块高热容反应堆隔板,“稍微”提高了容错,但是此时发热>散热,即使全部的反应堆热交换器满额工作,堆温也不可避免地上升,在元件交换的时候上升更快,停机不可避免,停机一次后堆温下降仍会导致反应堆热交换器反向传热,效率再次降低且无法评估。
办法2:直接少放1个四联燃料棒,降低1/6的发热换取成吨的空位,塞满高热容反应堆隔板可以把堆温上限拉到快3W,剩下的随便做了。别双击把隔板一口气全取出来就行。
发表于 2024-1-14 11:2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 举报

smilesadness
4.实物展示(因为是GT5所以用的大型热交换机+大涡轮)

从左到右:核电(发热段)和它的附件、用来销毁EU的mek疏导矩阵、流体核电(流体核电段)、GT5的大型热交换机和两种大涡轮。

4.1.核电(发热段)和它的附件

鉴于不是所有人都开了防核爆,所以给核电站简单的用黑曜石包了一下。因为黑曜石把核电站包起来了所以大量使用反应堆访问接口和反应堆红石接口远程控制核电站:
一个ME存储面板(子网A)读取燃料棒和热交换器的数量;
一个ME面板(子网B)总是尝试抽出低耐久的热交换器并填入缓存的冷却的热交换器;
一个ME输出总线和一个ME输入总线(主网)在红石激活时输出枯竭的燃料棒和输入新的燃料棒;
一个反应堆红石接口红石接口(被两个草方块挡住了)控制反应堆是否运行;
一个温度监控器控制核电站堆温。
核电摆法:四联铀棒×6,铱中子反射板×10,反应堆热交换器×38
红石逻辑:
子网A:当核电站内的燃料棒少于6个,且反应堆热交换器数量大于等于38个时,不输出红石信号(该停机换燃料棒了)。
子网B:通过ME触发总线供电,子网A不输出红石信号的时候整个子网下线(换燃料棒的时候不掺和)。
主网:通过红石卡读取子网A输出的信号,由于红石卡可以配置有信号工作和无信号工作,所以信号反转也没有问题,相反,有点延时可以减少子网B还没下线的可能。
温度监控器:在堆温过高时反转红石信号,因为红石信号要向下传输所以用了一个红石火把,反正温度监控器可以设置低温激活或者高温激活。
反应堆红石接口:子网A、温度监控器、主网的标准发信器共同控制(与门),堆温过高也停机,该换棒了也停机,主网没有足够的反应堆热交换器也停机。
理论功率:
发电840eu/t(GT5翻倍,1680eu/t)。发热2688heat/s。50%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能存储约5000heat。子网B的ME接口缓存9个反应堆热交换器(由于反应堆热交换器耐久的的趋同效应,一次抽出的反应堆热交换器可能不止9个)。
由于占空比不可控制,实际功率未测。

4.2.流体核电(流体核电段)

2*3个流体核电单元,中间还有一条红石线被挡住了。
流体核电顶面一个反应堆访问接口用于物品交互,侧面若干个反应堆流体接口用来交换冷却液。
核电摆法:反应堆热交换器×18,超频散热器×36(对就是之前发那个很抽象的摆法)
流体逻辑:冷却液管够管够,热冷却液尽可能抽走。
物品逻辑:标准发信器读取完全满耐久的超频散热器的数量,并输出信号到中间那条被挡住的红石线;两侧的红石线激活时,ME输出总线将耐久高于75%的反应堆热交换器抽出到主网,ME输入总线将缓存在箱子里的反应堆热交换器抽入到流体核电。主网的输出总线总是将耐久小于50%的反应堆热交换器输出到各缓存用的箱子。
与之前讲的“总是抽出特定耐久的反应堆热交换器”不同,实际测试发现在大量的“恢复到特定耐久的热交换器”之中,总是存在几个不是特定的耐久,但是也没办法继续放热恢复耐久的热交换器,只标记特定的耐久,这些不一样的热交换器就没办法抽出,进而继续占位,影响总体效率,只好使之受外侧的红石信号控制。
红石逻辑:所有流体核电单元的超频散热器冷却完毕时,使外侧红石线激活:由于与门实际结构为“非或非”门,因此标准发信器反转红石信号,再接或非门,激活信号延长器(截图没有)再输出至图中的两侧红石线。
各单元开始输出“冷却到头的热交换器”并将缓存的低于50%耐久的热交换器输入,超频散热器立即掉耐久,中间的红石线信号反转,没有红石信号输入的信号延长器将输出信号维持到流体核电塞满18个热交换器。
理论功率:热冷却液1440mb/s
实际功率:一次停机才多少秒钟,效率就算它100%吧。

4.3.GT5的大型热交换机和两种大涡轮(又不是谁都玩GT5.jpg)
IC消耗热冷却液的途径又不限制流量,管够就行,斯大林100mb/s折50EU/t,过热蒸汽和斯大林动能发电100mb/s折75EU/t,沼气不同版本不一样。

4.4.各仓端的配比
4.4.1.IC:
IC只有无脑的1heat=热冷却液2mb/s,因此2688heat需要4个流体核电单元才能完全压住,否则会因为反应堆热交换器不足而停机。
但是这玩意停机就是停机了,一般人畜无害,哪怕停机的时候堆温高得离谱也没事,子网B会一直抽出耐久过低的热交换器,一直到堆温低于5000,热交换器吸不到热量为止。
4.4.2.GT5:
因为GT5大型热交换器对热冷却液的流量有限制,因此这里使用倒推算需求:大型锇涡轮(问就是MEK穷的只剩下锇了)最佳蒸汽流量48B/s,6台就是288B/s,折热冷却液7200mb/s,刚好5个流体核电单元,但是效率不可能真的100%(而且还要展示我的单片),所以6台为宜。发热段1台理论只相当于5000mb/s,所以要2台,多出来的部分用主网的标准发信器控制。
一套下来12个涡轮全周期运行,发电逼近LuV1A(加上核电若有若无的3360eu/t又超了Luv1A,所以不算在内了),不愧是你GT5/赞许。
再看这12个涡轮的成本,不亏是你GT5/悲。

发表于 2024-4-30 22:2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 举报

百科目前不允许匿名发帖哦~ 请先 [ 登陆 ][ 注册 ] 吧~

本版积分规则

发新帖
  • 回复
  • 点评
  • 评分

[ MC百科(mcmod.cn) 除另有声明,所有开放公共编辑的内容均使用 BY-NC-SA 3.0 协议 ]

Minecraft百科CC协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